学
天下武功
图片
图片
兵 器 拳脚延伸器·人械合一胜
图片
图片
以武学打开世界·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
今天聚焦一部特殊的武学典籍:《十三刀法》,它不仅仅是一部刀法专著,更是明末清初动荡岁月中一位隐士学者王余佑毕生武学思想的结晶,其流传至今仍对武术界产生深远影响。
这位王余佑先生号五公山人,生活在明末清初,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,他不仅是一位学者,更是一位武艺高超,操守高尚的隐士。他将理学、武学和兵法融会贯通,提出了"实学、实习、实用"的武学理念,这在当时是非常超前的。他编撰的《十三刀法》首次将"太极"这一哲学概念引入武术命名,构建了一个非常完整的体系,从总论到具体技法,再到禁忌和练习方法,堪称明清刀术的集大成之作。
这部书最初是以手抄本形式秘传的,后来才通过石印本公开出版,更名为《太极连刀法》。这种从秘传到公开再到流派分化的传播轨迹,其实也反映了传统武术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。很多人可能觉得《十三刀法》就是13个固定招式,但其实它的核心在于13种用刀的原理或原则,比如劈、打、磕、扎、揖、撩、提、托、老、嫩、迟、急等等。这些技法强调的是以刀背格敌,讲究借力打力,站姿非常有讲究,"站定如松,右手擒龙,左手按虎,双腿微曲",守中寓攻。
整个架势是手中玉弓,充满了太极拳劲断意不断的韵味,刀法运用上更是形象生动,“直击流星破空,横扫秋风扫叶,劈砍霹雳摧山,刺击毒蛇吐信”,劈砍,要有霹雳摧山的气势,刺击,则要向毒蛇吐信般精准致命。
这种描述背后体现的是器物合一的境界,即“刀是人胆,人是刀魂”,两者融为一体。
《十三刀法》最精妙的地方,在于它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理论巧妙地转化为了实战法则。
书中提出了行刀母八法,对应八卦方位,而那13种技法则暗合了五行生克的关系,比如金性的刀法,像劈、砍特点是刚猛有力,其利断金,但如果遇到木性的撩刀就能被克制。水性的刀法如撩刺,讲究迂回渗透,但遇到火性的铡刀反而会被反制。
火性的刀法,像扎追求急如星火,但一旦遇到金性的劈砍就会受到抑制。这种动态平衡在实战中体现为“"刀随人转,人借刀势"”,完美诠释了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哲学观。
书中还提到了老嫩吃机等诀窍,嫩刀诱敌老刀毙敌,持时蓄力,及时发力,都是在讲如何根据对手变化调整策略。
《十三刀法》的传播史可以说是传统武术命运的一个缩影。民国时期,虽然上海引路版的出版推广了这部刀谱,但由于武术传承人离世后,南鹘本源的困境,原貌逐渐模糊,到了现代武术界尝试了多种传承方式,一种是活态传承,比如张策系通背拳械"八步十三刀",通过化枪为刀实现了创造性转化。
另一种是创新编创,像王培锟先生80高龄,还耗时6年,创编了《飞云十三刀》,融合了多种拳种刀法,并举办了全国培训班,系统传授,还有学术研究的路径。一些学者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系统研究王余佑的太极连环刀,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飞云十三刀,它虽然深受《十三刀法》启发,但已经演变成一个独立的套路,这正是失其意而不离其技的智慧。也是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,《十三刀法》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技术层面。
它提出的"以刀引力"的思想,追求"人刀合一"的境界,与道家物我两忘的理念高度契合。书中列出的二十四忌,比如步伐跟枪刀尖妄执等,不仅仅是技术要领,更是对习武者心性修炼的警示。
当今武术界常感叹古法失传,但《十三刀法》的传承嬗变告诉我们,真正需要传承的不是僵化的招式,而是因敌变化示神奇的哲学内核。
正如太极拳谚所说,练刀不练功,到老一场空,练功不练理终究门外汉。这部明末刀谱的永恒魅力,就在于它将刀光剑影升华为天地至理,让每一次挥刀都成为对阴阳相济、刚柔互济之道的深刻体悟。
所以《十三刀法》从王余佑的山林秘传到现代世界的创新演绎,它的旅程印证了武术的本质,它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流动的智慧。习武者每次挥刀,便是在与那个忧患年代的天才对话,在刀锋划破空气的嗡鸣中,延续着永不熄灭的武学之火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